极目新闻客户端

长安,不止三万里——从《长安三万里》窥见家国情怀

极目新闻 2025-05-06 16:08:20 阅读量:

荆门市龙泉中学岚光文学社 熊文琪 指导教师 杨荆平

提起长安,你会想到什么?

是“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的歌舞升平,还是“星桥火树,长安一夜,开遍红莲万蕊”的烟花璀璨?

是“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的羁旅乡愁,还是“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的千里眷恋?

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思念如水,还是“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岁月如梭?

世事如苍狗,历史已成灰烬,过往任人纷说,每个人心中的长安或许都不一样。

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交战不利,长安城岌岌可危。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夜,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旧事,也讲述了属于他们的那个长安。

李白,一颗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大唐明珠,长安是他难以释怀的梦。年少时他曾带着,豪情万丈来到长安却无人问津,不惑之年终得玄宗赏识,二入长安,也曾春风得意,终被赐金放还再度离开。安史之乱爆发后,已是须发皆白的李白想尽最后一点心力恢复大唐的光辉,却因不懂政事投奔了叛臣永王,终在漂泊中结束了坎坷的一生。

于高适,长安是他心中的责任。因担负着光复家族的使命,他自幼便习得了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高家枪法,壮年时担任大将哥舒翰军营里的文官记事,随后一路从左拾遗、侍御史、谏议大夫升至淮南节度使,救长安于危难,晚年还因军功显著被封为渤海县侯。

李白与高适,一个心高气傲,一个稳重老成;一个空有才华颠簸一生,一个功成名就辉煌一时。

一个是谪仙人,到底要回天上去;一个是世间人,终生在世间盘桓。

两人的性格与命运虽如此不同,但心中都是对于家国天下、黎民苍生的深沉责任。这些才子之间的友谊,因为诗歌变得更加绚烂,更因为心中大义而愈发情比金坚。

长安自刘邦修筑长安城寓意“长治久安”,至汉唐成为东方世界中心,这座位于中原腹地的千年古都,见证了无数个时代的兴起与落幕。

长安,不再是一个地名,而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它回荡着一个盛世的气运,寄托了一种奔放激昂、勇于追求梦想、永不言弃的民族精神,构成中华民族古老活力的源头,是我们文明的脉搏。千百年前,李白、高适等一众才子怀揣着赤诚的“长安情”,为大唐奔走奋斗;千百年后,我们追忆长安,不仅是出于对那个鼎盛时代的怀念,更是希望传承那些辉煌时代的建设者心中的家国情怀,承担起伟大复兴的责任。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信息化时代,电影、自媒体等文艺行业蓬勃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洪流,守住心中的信仰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幸运的是,依旧有一批人毅然扛起文化复兴的大旗,用富有感召力的文艺作品,在这个浮躁嘈杂的时代,向人民、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承着华夏儿女血脉里不变的家国情怀。春晚舞蹈《只此青绿》、电视剧《觉醒年代》、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近些年来,这些充满家国大爱的优秀作品,无不显现着中国人心中的复兴梦,是我们奔赴心中长安的清晰足迹。

《长安三万里》片尾,暮年高适,眺望远方,言道:“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那时,他们身上是家国;当下,我们肩上是未来。大唐的“长安”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曾经的辉煌也已成为过往,但是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长安”是民族辉煌的象征,永远留存在我们心里。我坚信,只要对祖国的爱在,对时代的担当在,家国情怀就会在,中华盛世也一定会重现。

诗尚在,江山依旧,向云端,同去长安。无论哪个时代,只要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在,长安,便不止三万里,它将护佑着中华民族,长安,常安。

点评:长安有少年游侠客,有一舞动四方,有章台走马著金鞭,有车马合沓溢鄽。料想千年前,无数文贤在此推杯换盏,共饮悲欢,奈何一朝战乱,他们聚了又散,长安只付笑谈。而今我们再从优秀影视作品中窥见盛世长安,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已然成为我们心之所向,她承载着流传千年的亘古回响,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在岁月的积淀中显得愈发醇厚悠长。


图片《帅作文》相关版面


1745801564704_100.JPG

审核人:黄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