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博物馆日:重庆三峡博物馆新版《壮丽三峡》展厅焕新开放

央广网 2024-05-18 12:38:47 阅读量:

央广网重庆5月18日消息(记者陈静实习生刘炼志)长江三峡,山川雄奇壮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多姿多彩。5月18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改陈焕新后的《壮丽三峡》展厅正式对外开放,六大镇馆之宝汇集,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文古迹。

兼具自然人文综合性全场景式展览

新展将以“中国的三峡、世界的三峡”的视角构建展陈体系。展示内容紧扣“壮丽”二字,以“自然奇观”、“历史长卷”、“人文古迹”三大部分为基本构架,打造自然、人文内容兼具的综合性全场景式展览。

展览主要依托文物(标本)叙事,系统构建三峡文化故事线。

《壮丽三峡》展览序厅(央广网发主办方供图)

序厅中,蓄水前在瞿塘峡切割瀑石、黑石组成长长的廊道,复原了“天开一线、峡张一门”的壮丽景观。三峡奇绝——滟滪堆,承载了历代文人敬畏山水的情怀,一代诗圣杜甫的《滟滪堆》堪称展览的导览词。

在“自然奇观”部分,通过大型三维数字展项“三峡形成”让观众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延伸到顶层的天幕配合主屏画面显示三峡代表性的气候特征“巫山云雨”“巴山夜雨”“雾都重庆”等。50件珍贵动植物标本展示三峡生态环境状况,凸显人地和谐的大河文明特征。

在“历史长卷”部分,通过文物,展示巫山猿人翻开东亚两百万年人类史的新篇章;讲述大溪文化与仰韶文化交相辉映;对比巴、蜀、楚文化的异同;描绘三峡儿女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为中国统一过程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再现“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的长江“黄金廊道”盛景。气势磅礴的纤夫雕塑群与100年前川江号子的原音相组合,展现了三峡先民适应环境,砥砺前行的进取精神。

《跋山涉水纤夫险》雕塑(央广网发刘炼志摄)

在“人文古迹”部分,将文物、图片、数字项目进行有机组合,通过地面文物古迹的内在文化信息,揭开三峡儿女的内心世界。他们崇尚英雄、寄情山水、和谐包容。涂山寺、黄陵庙、张飞庙,承载了人们对历史英雄的敬仰;白帝城、点易洞、三游洞留下了无数文人的足迹,也抒发了他们的万丈豪情;巍巍神女峰早已被赋予了浓烈的人文色彩,代表了神秘而浪漫的巫文化,其内涵也有着与世界大河文明的诸多共性。

尾厅的天然塔(模型)寄托了三峡儿女的乡愁,表达了古人“壮文峰”“镇水患”的美好愿景,也彰显了他们“以人为之力,行天然之事”的生态理念。最后以“高峡平湖、大江东去”大屏播放为展览做靓丽的收尾。

六大镇馆之宝汇集在《壮丽三峡》展厅

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展览共使用文物展品321件/套(703单件),其中一级文物37件/套,二级文物27件/套,三级文物93件/套。珍贵文物占比约50%,展品更新率达60%。馆藏十大镇馆之宝中的六件汇集在本展厅,分别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巫山猿人下颌骨化石、商代三羊铜尊、战国铜虎钮錞于、战国铜鸟形尊、汉代偏将军金印、汉代景云碑。

商代三羊铜尊展览(央广网发刘炼志摄)

以辅助展品(展项)延伸故事线。第一部分通过大型三维数字展现“三峡形成”,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第二部分通过古代大型战船模型辅以通壁绘画,展示“王濬楼船下益州”、“杨素造舰永安宫”的宏大场面;第三部分通过场景和雕塑、AI语言大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诗人兴会场面,让观众获得个性化的服务。

游客们正在展厅参观(央广网记者陈静摄)

据悉,《壮丽三峡》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代表性展览。自2005年开馆以来,常年对外开放,一直深受观众喜爱,年接待观众超200万人/次。期间,于2012年曾进行过一次改陈。针对展示内容的学术研究日渐深入,新时代陈列手段日新月异,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2023年1月,三峡博物馆再次启动改陈工作,新版《壮丽三峡》于2024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责任编辑:叶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