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极目时评|“冷门”遇见催更,让传统文化从青年心底热起来

极目新闻 2023-03-25 09:08:30 阅读量:

评论.jpg

极目新闻特约评论员 镇冰

近日,研究学习甲骨文方向的95后女生李莹,因发视频吐槽专业“冷门”意外走红,不少网友在线催更,希望通过学习甲骨文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当“冷门”遇见催更,是网友们对于“甲骨文”这一中国古老文字的浓厚兴趣的体现,更是李莹通过新技术、新平台手段,让传统文化得以走入国人视线,引起大众关注的成功表现。每一个专业领域的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人在研究上既要坐得住“冷板凳”,也要肩负起包含国学在内传播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是冷门国学,多一些出镜率和关注度,多一些普及率和传承度。

传统文化传承,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是无数人在传承上的努力和奋斗实现的。从护《尚书》的伏生,到唤醒故宫的单霁翔,从古至今,正是这些有识之士在传承之路上的耕耘不息,才谱写了一曲华夏文明的传承之歌,造就了中华文化赓续前行的世间奇迹。正如“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所说,“更多的事业还要靠年轻人去做,我希望年轻人能继承‘莫高精神’”。这种文化行为上的自觉,本身就应该成为一种传统,深深烙印在国人的血脉之中,让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都成为华夏文明的守护者和赓续者。唯有薪火相传,才能让传统文化与时代融合,跟现代同步,才能永保中华文化火种生生不息。

最了解年轻人的,还是年轻人自己。充分利用年轻人最喜爱的新技术,新平台,让他们能够沉浸式地去感受传统文化,从而了解并喜爱上传统文化,必然会将一颗颗传统文化种子种在他们的心头,时间一到,自然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与其高喊着“年轻人要喜爱传统文化”的口号,不如让传统文化主动走入他们的世界。95后考古博士“水星”,通过“侦探剧”式科普视频,将网友带入博物馆,将考古学的知识和成果以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给大众;学习文物“冷门专业”的秦月语,耗时半年临摹2.1米高的敦煌莫高窟159窟《普贤变》走红网络,利用新媒体让传统之美焕发生命力。在国学的传播的过程中,少一点拒人千里的傲然,多一点“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主动,效果会更好,成果会更大。

李莹在发布的视频中透露,随着导师即将退休,如果学校一直招不到研究甲骨文的老师,这个专业方向只能暂停,并且学习甲骨文的又只有她一人。可见部分传统文化的“冷门”,已经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作为传承文化重要场所的学校都已经如此,更遑论社会上的其他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了。从这一点来看,科普解决的只是知晓性的问题,要真正达到传承的目的,还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专业性引导和培养。从教育角度而言,传承还应该更年轻化,可以从小开始,从启蒙出发,从兴趣入手,让孩子们能够早一点接触,早一点喜欢上各种传统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让“冷门”的传统文化热起来,不是一夕之功,一蹴而就的。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的去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它们,并喜欢它们,并成为传承的主力军,才能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王原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