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乱花渐入,慧眼观之——互联网新“文学”之我见

极目新闻 2023-01-15 22:02:52 阅读量:

【流行观察】

“废话文学”

最近网关于“文学”的梗一波接一波。起初出现“废话文学”,像什么“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每呼吸一分钟,就过去了60秒”,据说还有人搬出文坛大师鲁迅的句子“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言之凿凿地证明“废话”有理,让人啼笑皆非;接着又冒出所谓“emo”文学,用一段颓丧的文字配上一种糟心状况,结尾加一句“我emo了”,显得文艺而忧伤。

“发疯文学”

正当废话文学、“emo”还在缓缓踱步之时,“发疯文学”以狂飙突进的攻势席卷而来,特别是“双十一”期间,由于网购物品大量增加等原因,许多人的快递滞留在路上或迟迟仍未发货,网友不再用普通的催货方式,而使用“发疯文学”与客服对话,如林黛玉式“我知道我配不上发货,大家都发货了,不像我,连催的时候都小心翼翼……”这种“林黛玉发疯文学”一度走红网络,掀起创作狂潮。

“阿瑟文学”

后来,还冒出一种“阿瑟文学”,源于陈凯歌一家三口的真人秀节目,一顿日常晚餐,出现了“一点儿肉末也不算什么,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可以看出它们是风味绝佳的美食”的哲学思考,有人将其总结为“芝麻绿豆的小事也要用宏大叙事的方式来表达”。

从“废话文学”乃至“阿瑟文学”,颇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而且带给人一种错觉,似乎“文学”在空前繁荣,三天一流派,五天一个时代,但果真如此吗?

【立意角度】

对于互联网出现的诸如“废话文学”“发疯文学”“阿瑟文学”,或自嘲或抓狂或温婉,可谓五花八门,对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思考这些“文学”背后的深层原因及其意义。比如谈“废话文学”(“emo”文学,严格的讲,应归类于“废话文学”),虽然看似无用,但“废话文学”独有的幽默感也也有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此外,“废话文学”也表达了人们对低密度信息的不满,用荒诞对抗荒芜。当然,“废话文学”也应适度,不可过分渲染,否则,就会把有用的信息,真正的干货淹没了。

对“废话文学”,可选取的角度是:适度“废话”,撷趣表达;莫让“废话文学”掩盖真义。

“发疯文学”较之废话文学影响更广,究其原因,与现代人的生活压力、焦虑情绪密不可分,在遇到无法处理的困难,无法慢条斯理表达时,极度夸张、无序、情绪饱满的文字句式成为了一种宣泄方式。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面对AI客服,消费者常常感到很无力,“林黛玉发疯文学”呈现的是消费者的焦虑与无奈。如此,其他人也随之效仿,以类似的疯言疯语来释放内心的焦躁不安情绪。从另一个层面看,“发疯文学”也让网友创作热情高涨,极力改编各种“疯话”来娱乐、减压,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创作体验与快乐。

对“发疯文学”,可选取的立意有:“发疯文学”背后的心理隐秘;“疯”而不“癫”,娱乐狂欢中的文学趣味。

比起疯言疯语、令人抓狂的“发疯文学”,“阿瑟文学”换了一幅面孔,显得特别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仿佛面对谦谦君子,在给你娓娓道来。这种“文学”相对小众一些,从陈凯歌一家的晚餐中,每吃一道菜都讲出文艺段子、哲理鸡汤,一顿普通的家庭晚餐吃出文艺新高度。

从这里可以得到启示:“阿瑟文学”中的仪式感之美;“阿瑟文学”,让日常散发哲理香味;做真实的自己。

综合以上种种“文学梗”,我们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文学”本质上是网络段子,碎片化表达,因为真正的“文学”是“文字被赋予其他思想和情感,并具有了艺术之美”,“文学”是文学的艺术,语言的艺术,而无论“废话文学”“发疯文学”等都不具备这样的本质属性,它们终究只是“野生文学”。它们是吐槽式的、造梗式的、搞笑式的、段子式的、口头禅式的,跟风模仿式的,文字游戏式的、碎片化的“文学”,因此,我们也应以理性眼光审视,娱乐心态对待,相信这只是一场娱乐狂欢,终究会烟消云散,被新的“文学”取代。但同时也要警惕这种“文学”形式的野蛮生长,不能在网络亚文化的潮起潮落中迷失本心,更不能让它污染了纯文学的净土,破坏汉语的纯粹之美。

据此,可立意为:网络“野生文学”是一场娱乐烟花;擦亮眼看网络新“文学”;欢乐是“互联网文学”的最大意义。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我苦了,你笑吧!”

【流行观察】

“互联网苦学”流行

当下,在各个视频平台,你都可能看到过这样的视频:一个晃来晃去的大柠檬,上面只能看到人的眼睛和嘴巴,视频中的“柠檬头”向大家吐槽各种糟心的、尴尬的、生气的生活琐事或糗事,“把朋友家马桶盖一脚踩碎了”“开学第二天旷课了但我是老师”“入职第一天,被HR看到我和朋友吐槽她的聊天记录,现在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当事人倒完苦水,评论区网友们笑成一片,这样的视频在年轻人中非常受欢迎。这些在网上匿名吐槽的人也被称作互联网“苦学”家。“我有苦事分享给大家乐一乐”,互联网“苦学”是解压的好方法吗?

【犀利视角】

正视“苦”的表达

脱口秀演员何广智说:“无论生活有多少苦,只要不喊疼,你就是行为艺术家。”

互联网苦学家们,用幽默的表达方式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然后用调侃的方式消解着自己的苦事,同时还能博得观众们会心一笑,这样想来,自己受的苦仿佛也更有价值了。

有心理咨询师在采访中所说,“互联网苦学”是转移情绪并将其合理化的过程。对于表达者来说,这些细碎的“苦”,用苦大仇深的形式说出来难免显得矫情,向父母朋友倾诉又有徒增对方担忧的可能。而“互联网苦学”的幽默表现加上特效和滤镜带来的匿名功能形成了一个“安全区”,让他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苦闷而不必有其他的顾虑。

“哈声一片”后,还应回归现实

“互联网苦学”不仅仅是苦中作乐。喜剧艺术家陈佩斯所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看似轻松的自嘲背后是对生活的无力。尽管“苦学家”们在互联网上能坦然说出自己的糗事,但他们在现实中很可能还是唯唯诺诺。正因没法“在现实中重拳出击”,他们才会选择“在精神上占领高地”,用类似“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讲话我先说”的幽默来娱乐大众。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会不会也是因为有相同的无法言说的困境,才需要“苦学家”们成为我们的“互联网嘴替”呢?

在“哈声一片”之后,我们的思绪也应慢慢回到现实。所谓“互联网苦学”,不应只被当作喜剧去看待,自嘲和调侃的背后呼吁的是“生活化”的升级。在网络上不卑不亢的“苦学家”们,也应在现实中探索更勇敢、更直白的反抗方式。(综合自“光明网”“红网”)

立意角度:与其在互联网“苦学”,不如在现实世界“深耕”;以自嘲纾解压力。

{以上稿件来源于帅作文周报高中版第614期更多优秀作品可关注帅作文公众号:shuaizuowenzb}

推荐订报方式

订报指南














 各地发行站订阅,若当地无发行站,可拨打本报发行电话027-88567106咨询。


☆ 武汉中心城区订户与楚天发行公司联系,或拨打965888,送报上门。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为:小低版:37-70 ,小中版:37-71 ,小高版:37-72,初中版:37-73 ,高中版:37-74。


☆ 国内读者也可在微信小程序“中国邮政商城”里订阅本报。进入“中国邮政商城”微信小程序——点击“报刊商城”——搜索“帅作文”,选择相应版本即可。

责任编辑:周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