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被救助的短肢领航鲸即将放归大海,“海棠”能否顺利归家?

海南日报 2024-05-10 08:30:07 阅读量:

5月7日下午,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的户外水域,领航鲸“海棠”冲出水面。记者王程龙摄

游动、翻转、进食……5月7日,在三亚海昌水野救助中心,户外大池里的短肢领航鲸“海棠”相比平日里更显活泼。

当保育员用指引棒轻轻拍打水面,并将鱿鱼丢往池内,“海棠”随即游过来,一口吞下食物。

今年1月3日,一头雄性短肢领航鲸在三亚海棠湾海域受伤搁浅。在多单位协作下,被送到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救治,大家为它取名“海棠”。经过专业保育人员和爱心志愿者120多天来的通力合作,“海棠”的状态越来越好。

1月3日,三亚救援力量救助搁浅的短肢领航鲸“海棠”。记者王程龙摄

当天,除了“海棠”熟悉的保育员、志愿者外,池子旁边多了不少陌生面孔:由科研人员、兽医等12人组成的专家团队,正在对“海棠”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这场评估会,直接关系到它获救120多天后,能否早日回家。

画下“分号”能吃能玩身体达标,通过野放“大考”

“经专家们评估,‘海棠’健康状况良好,具备野外放归条件。我们计划本月内根据海况、天气等条件择期放归,再次感谢大家的关心,一起期待‘海棠’放归大海。”5月7日,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秘书长蒲冰梅从评估会现场走出,第一时间对外分享了这则好消息。这则消息让一直关注短肢领航鲸“海棠”救助情况的社会公众兴奋不已,纷纷为“海棠”送上祝福。

“通过专家评估会,意味着‘海棠’踏上了回家的第一步。”蒲冰梅介绍,整个评估包括审议“海棠”的日常摄食、外伤恢复、血检及动物行为记录,并现场观察判断动物行为和摄食状态无异常,“‘海棠’通过了这场‘大考’。”

“现在,‘海棠’一天能吃12公斤鱿鱼和2公斤鲱鱼,分4餐进行喂食。它的体长也从搁浅时的3.6米长到了3.7米,胸围从搁浅时的1.9米长到了2米。”会场上,三亚海昌水野救助中心生物保育部负责人曹政通过图片、视频及报告向专家组介绍了救助“海棠”的基本情况。

“短肢领航鲸的主要食物是鱿鱼,在三亚附近海域,鱿鱼资源很丰富,而且鱿鱼的游动速度比其他鱼类较慢,更容易捕获。‘海棠’已经过野化训练,捕捉鱿鱼没有问题,可能在放归大海后需要时间适应。不过,我们会给它装上装置,监测它在大海里的活动。”曹政说。

“海棠”潜入水下吃鱿鱼的情景,进一步增添了专家团队放归“海棠”成功的信心。“说明它有自主摄食的能力,这在自然环境生存中十分重要。”蒲冰梅说。

除了论证捕食能力,专家团队还对“海棠”的健康情况进行了评估。

5月7日上午,来自三亚市的十余名专家代表,对领航鲸“海棠”的救治情况进行评估后,认为其具备野外放生条件。记者王程龙摄

截至5月2日,救助人员共对“海棠”药物调整8次,初期以抗炎补液、护肝、养胃止血为主,中期以预防感染防止复发,补充水分及按计划停护肝药为主,现阶段为营养支持,预防中暑。

“大家一致认为目前身体健康状态良好,具备野外放归条件。”蒲冰梅说。

破解“问号”没有“参考答案”,放归方案不断调整

恢复良好的领航鲸“海棠”在户外水域自主游动。记者王程龙摄

专家评估会通过,大家感到兴奋,压力也迎面而来,因为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

目前,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三亚海昌水野救助中心正制定“海棠”放归大海方案,尽可能想得周全,并做好应对举措,全力保障“海棠”平安归家。

“放归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广泛,需要满足运输、海域、气候等多个条件,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出错。”蒲冰梅说。

“虽然没有同物种放归的经验,但国内还是有其他水生动物成功放归的案例可以参考借鉴,比如大连海豹、浙江抹香鲸成功放归大海。我们把这些案例都翻出来学习,从中寻找可行经验,希望给‘海棠’铺出一条安全的放归路。”三亚海昌水野救助中心兽医熊春霖说。

“放归方案调整了一次又一次,选用哪种船只、行驶哪条路线、配备多少人力……这些都需要慎重考虑,尤其是一些细节,以运输‘海棠’的水槽为例,已经改了好几次尺寸。”曹政说。从三亚海昌水野救助中心到放归的海域,还有一定的距离,运输需要一定的时间,水槽的作用至关重要,既要让“海棠”待得舒服,又要方便运输,长宽高的设计考验着技术。“目前我们设计的水槽,高1米、长4.2米、宽1.3米,带有6个滑轮和12个挂钩。”曹政透露。

放归鲸豚的海域条件也需要精心地选择。鲸豚属于社会性动物,因此放归地点要尽量选择和原栖息地环境相近的。“我们更倾向于500米水深,并且有短肢领航鲸活动过的水域,让‘海棠’尽快找到族群,过上群体生活。”蒲冰梅说。

不是“句号”还未迎来“剧终”,未知与挑战并存

大海才是“海棠”的归宿,在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越早放归越有利。

消息在工作群里接连不断,放归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一步步推进,在“海棠”的回家之路上,仍充满未知与挑战:它愿不愿意回到大海、能不能顺利找到族群、可不可以自主捕获食物、能不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蒲冰梅清晰地记得,2022年4月,一头印太瓶鼻海豚“切斯”搁浅在海南岛西海岸的昌江棋子湾,经过长达11个月的救治和野化训练,2023年3月1日上午,在距离岸边15海里左右的海域,这头印太瓶鼻海豚在潜水员的守护下入水后迅速消失,回归大海,“这是国内首例搁浅印太瓶鼻海豚救治成功的案例。”

放归“切斯”时,为了标记身份,研究人员在它的背鳍上植入带有GPS定位功能的电子芯片,当它浮出海面呼吸,人们就能收到芯片发送的信号。但令人意外的是,放归当晚卫星信号就出现在近岸,第二天,渔民把再度搁浅的“切斯”送回海中,但到了第三天,“切斯”再次回到近岸。

2023年3月3日,蒲冰梅和蓝丝带其他工作人员赶到昌江附近海域,和海警一起把“切斯”从海里捞起来,又放归到20海里之外的海域。“之后,可能是信标脱落,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我们再也没有找到切斯的踪迹。”蒲冰梅表示,中科院此次同样会给海棠装上GPS定位装置,但他们会总结过往经验,密切关注海棠放归后的动向,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积极做好相关保障。

“无论结果怎样,我们会尽最大努力。”蒲冰梅说。

(海南日报三亚5月9日电)

“海棠”重生记

1月3日

我是一头雄性短肢领航鲸,在三亚海棠湾海域受伤搁浅

随后我被救援人员送到了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

1月4日

我的身体多项指标异常

1月5日

我可以自己进食啦

大家都叫我“海棠”

1月9日

已有200多人参与到我的救助

1月10日

我可以自主游动啦

1月21日

我换到更大的户外水域游动

3月

我停止服药了,吃饭嘎嘎香

4月

每周例行检查

5月8日

126天了,我长胖了

体长从搁浅时的3.6米长到了3.7米

胸围从搁浅时的1.9米长到了2米

原标题:被救助的短肢领航鲸“海棠”通过专家评估即将放归大海,但能否顺利回归族群等问题仍存在未知“海棠”能否顺利归家?

责任编辑:黄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