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硕博为何“扎堆”进县城?专家:并不意味着人才浪费
极目新闻 2022-05-25 15:57:31 阅读量:

极目新闻记者 谢茂

近日,浙江某县一份人才引进计划引起广泛关注,该名单24个工作岗位中硕博人才占比高达95.8%。而开出“高价”吸引高学历人才的县城也并非孤例,江苏阜宁、滨海两县,广东和平县均有类似政策。

有专家分析认为,硕博进县城这是地方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结果,是经过市场化调节的选择。但有的地方招聘也出现了“唯学历”“唯名校”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招聘真正的人才。

遂昌(来源:遂昌县宣传片截图)

县城招聘24人硕博占比九成以上

近日,浙江某县一份名为《2022年遂昌县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入围体检人员公告》的公示名单,引发热议。名单显示,该县招收的24个基础工作岗位的入围人员均来自名校,如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硕博士的比例更是高达95.8%。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遂昌县常住人口只有19万多人。

官网公告(来源:网页截图)

公告显示,符合首次新引进到该县工作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高考第一分数段录取的全日制本科生,可享受45万元政策奖励,包括一次性房票补贴30万元;生活津贴3万元/年,可享受5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更为优厚,可享受75万元政策奖励,包括一次性房票补贴50万元;生活津贴5万元/年,可享受5年。

类似的还有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发布的《阜宁县2022年面向全国部分高校和境外世界名校引进优秀毕业生拟聘用人员公示(第一批)》,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一流高校的一百余名毕业生出现在了这份名单上。阜宁县同样待遇优厚。

和东部沿海省份相比,重庆的云阳县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根据该发布的2022年二季度考核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告,190个招聘名额中,有176个名额要求研究生学历及相应学位,仅有14个招聘名额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直到报名截止前一天,仍有73个岗位无人报名。

眼下正值毕业求职季,相关消息一出,不少网友直言“太卷了”。也有网友认为考研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毕业硕士博士也是一年比一年增加,招聘标准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应聘者觉得在大城市扎根难

硕博人才进县城在网上讨论一片火热,身为其中一员的赵婷(化名)却显得很平淡。某985大学硕士毕业的她,刚刚完成毕业答辩,并签约了老家县城的一家银行。

赵婷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小山村,一直以来学习成绩优异,但高考成绩却不理想,到湖南某双非本科读书,由于对本科大学不是很满意,加上考研热,她也顺理成章地加入了“考研大军”,并于2020年顺利考上北方某985大学专硕,就读国际商务专业。

“在外省读了6年的书,只想离家近点。”赵婷介绍,虽然她不少同学都是进入了证券、地产、互联网大厂等单位工作,但对她而言,回家才是最大的吸引力。她还有一位姐姐,已经成家,父母上了年纪,她希望能自己买房买车照顾家人。

“留在大城市工作,可能薪资稍微高一点,但要落地生根太难了,不如最开始就选择回家乡县城工作。”赵婷说,目前她还有毕业的事宜需要处理,尚未入职签约银行,对待遇了解不多,但当地的平均薪资水平并不高,物价却并不低,“要在县城买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有得有失,这样的选择我觉得是最适合我的。”对于人才引进赵婷并不是没有考虑,但遗憾当地没有适合她的政策和岗位。

相比已经落地签约的赵婷,在上海某研究所读研的黄雪(化名)则更为茫然。她原本是硕博连读,但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放弃了这个计划,准备研究生毕业后开始工作,她学的是生物医药方面专业。“我是坚决不会留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和房价都很高。”黄雪说,由于专业限制,她想回到小县城也没有合适的岗位,加上就业形势严峻,如果有合适的人才引进政策,将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没有则可能会选择压力小一点的城市工作,或是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深造。

专家认为关键是要人尽其才

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规模和数量创历史新高。另据公开资料,2022年考研人数高达457万,创历史新高,比2021年增加了80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接受极目新闻采访时说,硕博进县城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果。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数量也在增加,如果仅从人数规模上说,研究生与上世纪90年代的专科、本科生相当,如此大数量的硕博也需要有地方容纳。另外,就业是在市场调节下进行的,前去县城就业和留在大城市工作的优劣都是比较而言的,如今县城可以开出优厚的待遇,能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才能吸引大量的硕博人才前往,同样大城市有更好的选择也会吸引硕博人才。所以并不意味着高学历人才进入基层就是人才浪费,关键是要“人尽其才”。

同时,熊丙奇表示,有的地方招聘一开始就把非名校生排除在外,只针对名校,还有的地方部分岗位都要求研究生学历以上,这是一种“唯学历”“唯名校”的用人导向,也是一种“学历歧视”。“名校情结”和“唯学历论”让基础教育严重内卷,学历门槛不断拔高,带来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大家都必须去读硕士,出现考研“高考化”,最终教育结构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会脱节。此外,“学历歧视”可能导致整体教育结构失衡,学生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成为技能人才。

责任编辑:陈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