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主题阅读丨良史莫不工文

极目新闻 2023-01-18 17:29:57 阅读量:

在普通人眼里,记载历史的材料一定是一板一眼的,缺乏生动形象描述的,读起来干巴巴;不光普通人会这样想,一些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也有类似的想法:史学论著必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似乎只有板着面孔说教,才能显示其学问的严肃和高深。其实,“良史莫不工文”,耐心打磨字句,精湛的文笔能给史学著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良史莫不工文①

(①题目运用了双重否定,以不容置疑的语气直接提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即治史者也要有好文笔。)

◇田居俭

迄今为止,在一些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中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史学论著必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似乎只有板着面孔说教,才能显示其学问的严肃和高深。新时代,史学要进一步发展,更好发挥社会功能,需要破除这一认识误区。②

(②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指出史学研究学者存在的误区,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需要破除这一认识误区”。)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著作,之所以拥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文笔朴素自然、简洁流畅、清新活泼,既可作为史学经典研读,又可作为美文经典欣赏。马克思、恩格斯对许多问题的深刻理论分析,都是通过优美的文笔来表述的。③

(③举马克思、恩格斯的事例,证明优美的文笔可以让貌似枯燥的文章拥有超越时空的魅力。)

古往今来,喜读司马迁《史记》的人数不胜数,原因何在?因为司马迁运用史料独具匠心,善于“择其言尤雅者”,将论断融于史料之中,夹叙夹议。鲁迅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其是史学经典,“无韵之《离骚》”指其是美文经典。④

(④以司马迁《史记》为例,进一步论述文笔优美的重要性。)

清代学者姚鼐曾指出:“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他如此强调义理、考证、文章相济,说明文章在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此说加以引申:“夫史所载者事也,事必藉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史之赖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其意是说,史以载事,史以文传,有作为的史学家没有不花力气“工文”的。⑤

(⑤引用姚鼐和章学诚的话,论述“史以文传”的道理。)

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磨练出好文笔,这是历代史学家必备的基本功,当代史学工作者也不能例外。怎样才能具备这种基本功呢?梁启超认为要“多读、少作、多改”。多读,就是要不厌其多地研读前人和时人的史学美文经典。少作,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呕心沥血,写一篇是一篇,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不滥竽充数。多改,就是要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反复修改。同时,梁启超作为文学家,对于“文采”的理解也很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文采最重要的要素是“简洁”和“飞动”。简洁,就是文章要精益求精。他强调,评论一篇文章的优劣,首先“要看可删的有多少”,定稿要做到“篇无剩句,句无剩字”。这种要求,应该成为史学工作者的写作箴言。飞动,就是文章的语言要感人。他认为,要把历史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使看的人要哭便哭,要笑便笑”,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⑥

(⑥直接提出“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磨练出好文笔,是历代史学家必备的基本功,当代史学工作者也不能例外”的观点,然后用设问句引用梁启超的观点,对当代史学家磨练出好文笔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对于文章简洁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在《学习司马光编写〈通鉴〉的精神——跋〈宋司马光通鉴稿〉》中也有深刻的论述:“近人好为长文,喜写厚书,其实文不在长,书亦不在厚,只要有内容就行。当然,如果非长不能尽其意,非厚不能毕其词,我们也不反对长文和厚书,但故意拉长、加厚,就大可不必。”因此,他提倡史学工作者“学习司马光从两屋稿子中提炼出一部《通鉴》的办法”,强调“叙事则提要钩元,行文则删繁就简,疏而不露,简而扼要。言必有据,没有空话;事皆可征,没有臆说;文字精炼,没有费辞。”这些论述,对于当下史学工作者“工文”是很有针对性的。⑦

(⑦紧承上文,采用引证法,借翦伯赞的观点进一步强调文章简洁的重要性。)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精湛的文笔能给史学著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史学工作者要想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有更大作为,就要把“工文”作为终身的必修课。⑧(⑧再次强调中心观点,首尾照应。)(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素材链接

规范使用标点符号

2022年8月17日,吉林省文联主办的《小说月刊》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一则通知,引发文学界热议。《小说月刊》杂志社表示,投稿者请在作品涉及对话处,自行使用冒号、双引号,否则作品一律不予采用。对此,《小说月刊》杂志社工作人员回应称:“现在很多作者写稿都不加双引号,杂志社这边改稿子改不过来了,给编辑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我们这边实行校对三校制度,不加双引号会让校对很为难,也影响效率,所以发了上述通知。”(摘自央视网公众号)

【热点评议】

@光明网:

遵照规范使用标点当然是必要的。规范使用语言及符号,是文字有效交流的基础。古代没有规范标点,很容易造成对某句话的理解莫衷一是的问题。当代既然有了规范的标点用法,当然还是要遵从,以便语句更加清晰。

@央视网:

郭沫若先生说:“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想让读者看清文章的“相貌”,离不开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小说月刊》作为文学刊物,编辑对标点符号的严谨要求出于职业素养;而投稿人进行规范书写,也是对审稿编辑的基本尊重。

@人民日报:

如何对待标点符号、怎样避免错字别字,在快节奏的日常表达中或许没那么紧迫。但对站在语言之河上游的作家、把守“水质”关卡的编辑而言,严格、谨慎甚至稍有刻板,在个性张扬、莫衷一是的表达环境中不可或缺,又弥足珍贵。

{以上稿件来源于帅作文周报高中版第614期,更多优秀作品可关注帅作文公众号:shuaizuowenzb}

推荐订报方式

订报指南














 各地发行站订阅,若当地无发行站,可拨打本报发行电话027-88567106咨询。


☆ 武汉中心城区订户与楚天发行公司联系,或拨打965888,送报上门。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为:小低版:37-70 ,小中版:37-71 ,小高版:37-72,初中版:37-73 ,高中版:37-74。


☆ 国内读者也可在微信小程序“中国邮政商城”里订阅本报。进入“中国邮政商城”微信小程序——点击“报刊商城”——搜索“帅作文”,选择相应版本即可。

责任编辑:周静文